【心理健康指导】,从体验说起
2023/7/27

 【心理健康指导】于715日开课了,马宏伟老师先给了大家一份纸制的案例材料,请大家根据自己目前的水平和状态,来书写自己的想法、做法、体验和感受,再评估咨询师对于这部分材料的反思与干预。


这相当于一次考试,考官是刚刚准备入门的新学员,被试是资深的心理咨询师。看起来这个极不匹配的考试,居然让参与者兴奋有加。每个看到案例材料的人,都有着无限遐想,大家都把自己原始生活中的看法、想法、评价出来,也算是充分自由表达出来了。

这种分享,导出了马老师要讲的第一个概念:投射——我们把自己以为的内容投放到案例材料之中,借此我们了解到这个案例材料激活了学员丰富多彩、差异巨大的内心世界。正如“百人百性”、“千人千面”,每个人都从自己的模板里抽调出丰富的材料加诸于案例,使案例越来越像“自己塑造”的人,而这种交流几乎是人类最初、也可能是最原始的交流方式了。于是案例究竟是谁、发生了什么倒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因为每个人都陷入了自嗨的境地,徜徉在自己勾画的案例世界之中,而且都有说有证。

投射,可以看作我们出生以后第二个重要的沟通方式,第一个是“幻想”——一个小孩子躺在床上呀呀呀呀地说着什么,那是因为他头脑中有一系列的幻想,他能够看到自己大脑中变幻莫测的图画意象,也能看到现实中周围环境的真实,只是还没有学会用我们人类的语言来描述,便只用自己天才大脑创造的语言呀呀呀哎地发出信号或者自顾自地回应——没有人知道准备的内容和方式。

投射的机理很简单,就是“我以为”。你是什么不重要,我认为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真的能够真正地理解一个人吗?不易!很难!因为我们总是会把我自己对自己感知到的内容或意象加工成我们自己能够解读的语言来描述,意味着我们对人的理解与描述,有一个部分的原初材料是他本人提供的,描述中也便不可避免夹带着自己的影响或知见。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有可能在说者的色彩中,不可避免地描述中掺杂着我们用过的小刷子上沾染的色彩。

如此,要想真正的了解或理解一个人,我们必须学会收回投射、止住投射,使用更为客观的语言来描述。

只是,这个客观的描述就真的客观吗?不是的,所有的客观都建立在自己的主观之下。也就是无论多么客观的世界,都是由主观的你来完成描述或解读的,你本身天生本有的主观世界成为解读客观观察世界的唯一工具。

如此,倾听何其难!

那怎么办?用对方的原话,询问对方话里的认知、想法、感受或体验。或者简单重复对方的关键词语,再询问对方是不是自己理解和意思。如果是,则顺次向下进行。若不是,也好就势调整。

如此,大家在解读这个案例的时候,也就体验到了听、听到、听懂、听完整之难,而这个“难”恐怕也正是心理咨询师招人待见之处——自己有机会借别人的成长,激活自我成长之路。

再有,如果不体会到心理咨询师之难,又怎知心的面貌如此丰富?

回到自己的感受,体验自己的感受,并与之对话:当我有这种感受的时候,我究竟在想、听到、体会到了什么呢?何以如此?这个方向,从外向内,走进心灵。